恼春风——给《以你最热烈的春天殉我》的文评

@姜汤 老师的《【宇言嘉】以你最热烈的春天殉我》


老师已经删文了,虽然非常遗憾,但尊重老师的个人选择。感谢您仍允许我发出这篇文评,就留作纪念吧。


《以你最热烈的春天殉我》,我其实极少接触此类题材与风格,它给我带来的震撼也不同寻常,所以请原谅我,无法去用以往习惯的分析思路完成这篇文评,只能随着心走,内容难免散乱。


我向来敬佩关于三个命题的探讨:一是命运,二是人性,三是边缘。


无法捉摸、宏大又细微、环环相扣的命运,没有定义、荒谬又现实、多面的人性,还有不分正误黑白、迷蒙模糊、孤独的边缘地带。


此文在我看来,是对第三个命题的一次尝试,哪怕也许不是尽善尽美,但够勇敢也够可贵。其实从没想到能在冷圈遇见这样的作品,很惊喜。


首先是所有bl文学都无法逃避的话题:同性恋。


再多美好的原耽故事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现在它在大多数人眼里仍然是奇怪的,难以接受的,受到恶意的。个人猜测老师笔下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零几年或更早,那接受度更是可想而知的低。所以我完全理解文中刘宇的迷茫与怯懦,若是在那个远没有现在开放的年代,太正常太合理了。


小宇的文设并不那么完美出色。他不敢去面对自我、面对世俗、面对争议,甚至装作看不见换心安宁,企图把自己缩回壳里就此逃避所有伤害。但这恐怕才是最真实的最普通的大部分人。不是每个人都有反抗世俗、坚守自我的勇气,让步与退却是本能的止损、自我保护的机制,无可指摘。更何况刘宇曾经历特殊“学校”的电击、忄生【分隔】虐【分隔】待等“治疗”,仅仅在十五六岁的年纪,伤害与阴影被刻在骨子里成条件反射。


张嘉元的文设又涉及到两个小众领域:跨性别者与第四爱。跨性别,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第四爱,可以理解成承认自己性别的情况下,双方的心理角色的互换。


从文中讲,嘉元的设定是,生理性别为男但自我认知为女性,同时追求以女性的身份占据男女爱情关系中,传统观念里男性的行为地位。(有一点绕,但作者文章中解释的很透彻。)以我目前浅薄的见识,不敢对这类话题发表些轻飘飘的幼稚见解,暂且以一个不分正误的尽量客观的视角去看待。


这里必须夸夸作者老师,沿用如此小众的设定,却能把想表达的(思想)都巧妙剖开来穿插进故事里,降低理解难度避免晦涩,又留出了足够的深思想象空间,笔力了得。


文中的嘉元无疑是很骄傲的,很勇敢很自信地坚持自己所认同的所热爱的。但结局又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她(出于尊重原文设定,我选择使用“她”,请勿上升现实),为何那么骄傲的一个人会选择这样的归宿,独自沉入冰凉河水。


我给出的解读是,她很爱很爱刘宇,同时她永远不能放弃自我。


相爱的两个人一定能幸福在一起吗?显然,古往今来无数悲剧告诉我们,不是的。


那相爱的两个人一定合适吗?不一定。也许世上压根不存在能完全严丝缝合互补到一起的天生一对,相伴还是分开,除了爱,还要看各自愿意让步、改变多少。


我想这才是嘉元和小宇分开的核心原因,他们俩都无法再退一步了。


起初的相遇相识相吸引,一定有一部分是因为孤独,两人过于相似的孤独寂寞感。同是游离于世俗的边界处探索自我、尝试接受自我的独行者,于是本能地靠近对方寻求暖意,但两人的本质是有冲突的。


若打个比方,就像两条离群的鱼儿,都是逆着大部队的洪流艰难游动着,于是它们凑近了一起,相互陪伴着,能抵御更多困难。但问题在于,两条鱼各自选择的方向(目的地)也是不同的,所以游着游着注定渐行渐远、分道扬镳。


刘宇需要一份能让他克服心理与生理阴影去接触同性的赤诚的爱意,但张嘉元只能给他接触同性的错觉、补偿以及接触女性的安全感、适应。


张嘉元需要一份真正爱着作为女性的她并接受第四爱观念的理解的爱,但刘宇只能给她没有来由的包容以及独一无二的信赖。


这是两份不同的情感。


偏偏嘉元如此骄傲执著,小宇如此敏感迷惘,于是谁也无法多改变一点,所以他们只能就此别过。


偏偏这两份在畸形的少年时代生出的爱太美又太浓,于是嘉元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留在春天里,于是小宇把那个老旧的发卡随身携带。


某种意义上,这属于一个因内心造成的注定解不开的悲剧,我想它多少又触及了前面讲的命题一二(命运与人性),也许正因如此我会放不下这个故事。


文中有几个值得细想的意象多次出现。


钢琴,在叙述的开始与结束出现,一次刘宇弹着它,假装看不见遭受校园暴力的张嘉元;另一次刘宇弹着它,听着张嘉元的告别,给故事画上终止符;最后刘宇后悔自己没停住,没有更勇敢的结局。


发卡,标志着张嘉元对自我的认知性别,与她的自信坦然,这是带有女性特征又放在明面上物件。靠近的开始是刘宇交还发卡,刘宇觉得会难为情见不得人,但张嘉元从容大方,这里已经表现出两人态度的不同。关于换发型的无形争执则是另一次明显的体现。发卡也是张嘉元最后留给刘宇的,何尝不是两人间那段复杂感情的象征。文中的他们其实很了解彼此,太了解了,所以早早觉察出两份爱的差异,又无法掩盖它的存在。


“吻雨”,两人分手时刘宇弹奏的钢琴曲,像故事的bgm,同时描述了张嘉元对刘宇而言的触感。全文结尾,写到“刘宇仰起头去感受这场雨。他可能亲吻了某滴雨珠。”不知这场春雨里,他会不会想起当年那支一遍遍重复的钢琴曲呢。


春天,最难理解的意象。它是每一个故事结局的时分,两人分手,张嘉元离开,刘宇得知真相,恰恰都在三个明媚的春日。它像他们的爱,又像张嘉元本身。最热烈,最殇。


以刘宇春季的生长痛来殉永远骄傲的张嘉元。


以张嘉元永远定格于春季的年轻来殉刘宇独一无二的爱。


其实原本刘宇以为两人只是就此别过,各自追寻各自安好。原本张嘉元以为刘宇能解开心结、无忧无虑地走下去。


造化弄人,伯远无意串起了真相,于是张嘉元的遗愿失效,于是刘宇的释然作假。不了解真相可能会更幸福吧,但知晓完整的故事,也许才算对得住彼此,对得住那份绝无仅有的爱,可惜代价是旧伤新痛的折磨。


然后摘出原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些片段。


我是海里的人,手是抓不住水的,我自然也无法停留,只能任由张嘉元身上的漩涡吸引我,直到那份害怕真正揭露的那一天。


两个花季少年在地板上四仰八叉不明原因的发笑,我到现在甚至还能想起那时候刚好落下了一片叶子,被晒得半黄半绿,现在想来能记得这些真是不容易。


他选了一件白衬衫和半身裙,他说你要是介意的话我跟你分开走,我摇摇头,递给他我的手,上面洇出了汗,两只手握在一起有点难受,可是我们就像较劲一样谁也没有分开。


但其实我们刚刚说的话也有问题啊,男生其实也可以做这些事情的,任何群体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吻了我。吻了我布满看不见的伤痕的的身体,吻了我畏畏缩缩的灵魂,让我一瞬间只想着他的触感,忘记了一切的伤痛。


“我没有怪你,我知道你很爱我的。”

“我也很爱你。”


可是我再爱就不礼貌啦。


最后也只剩下一句希望我们一切都好了,我相信他以那样温柔的方式跟我道别,想来也是这样希望的吧。


“张嘉元输了,但她将永远年轻。”


不知道为什么他保存了这些东西,想着这样一个永远年轻的人,会有着怎样绚烂的曾经呢?

她输了,输给了谁?


他后悔自己当时没有把那个破烂钢琴一砸去留住张嘉元,他构思了无数个他这样做可能会有的结局,可是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在春天结束了。

春天热烈而明媚,像是亮晶晶的发卡,承担不住那样深重而又不同的两份情感,于是他们只好在那个夏天再也不见。

可是张嘉元的故事仍在继续,并且在一个还有点凉意的春天结束,带着一段热烈的过往。


如实记录:我写到这里哭了,自己也说不清为何,但眼泪突然止不住地掉。阅读原作都没哭,可能情绪积累到这会儿,倒真忍不住了吧。


以上,非常感谢姜汤劳斯能带来如此动人的作品,您辛苦了,也成功了。我是何其荣幸能看过这样一篇作品啊,再次表达我的无限遗憾,也祝愿老师三次元一切顺利,往后的创作道路越走越好,感谢相遇


仅代表我个人提一句,印象中老师删文前,作品所获得的热度在我看来是少得匪夷所思的,哪怕只与同圈宇言嘉的其他文相对比。我理解它的题材比较小众和沉重,但难得能有这样一篇优秀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真的值得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没有哪个作者能完完全全不在乎热度的,希望读者遇到好文章时别吝啬于反馈,今天的支持决定了明天的你能看见什么。别再让宝藏被埋没了,我还是为这作品感到意难平。



最后的最后


想起首次阅读完此文,脑海中最先浮现的,竟是一首粤语老歌:张学友的《李香兰》


后来再去听,歌词竟意外地契合,旋律初觉违和,我却仿佛能从中遥遥望到多年以后,再次忆起那个春天的刘宇。


虽然年代不同背景不同故事不同,但私以为情感内核是共通的,那就谨借它一用吧,希望去听一听、看一看。


我想,那些我乏力的言语所触不到的,都恰好藏在这首歌里了。


李香兰 - 张学友 (Jacky Cheung)


恼春风

我心因何恼春风

说不出 借酒相送


夜雨冻

雨点透射到照片中

回头似是梦

无法弹动

迷住凝望你

褪色照片中


像花虽未红

如冰虽不冻

却像有无数说话

可惜我听不懂


是杯酒渐浓

或我心真空

何以感震动


照片中

哪可以投照片中

盼找到 时间裂缝


夜放纵

告知我难寻你芳踪

回头也是梦

仍似被动

逃避凝望你

却深印脑中


像花虽未红

如冰虽不冻

却像有无数说话

可惜我听不懂


是杯酒渐浓

或我心真空

何以感震动


像花虽未红

如冰虽不冻

却像有无数说话

可惜我听不懂


是杯酒渐浓

或我心真空

何以感震动




“以你最热烈的春天殉我。”



END


评论(4)
热度(56)
  1.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邮递与芒果猫 | Powered by LOFTER